芜湖,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,不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,更有着许多充满趣味的地名故事。这些地名背后,隐藏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,让人忍俊不禁。本文将带您走进芜湖,探寻那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地名故事。
一、范罗山:饭箩山的由来
范罗山,又称“饭箩山”,因其形状似饭箩而得名。这座山虽不高,却曾是芜湖名胜之地。据民国八年《芜湖县志》载,范罗山俗名饭箩山,位于县西北五里,毗赭山西麓,近大江。驻足山顶,可尽收浩瀚长江之美景。
二、冰冻街:制冰厂的传奇
冰冻街,原名“冰冻房街”,因李鸿章后裔李慧龙在此经营制冰厂而得名。制冰厂建有一大片冰冻房,故得名。日本投降后,李慧龙逃往香港,国民党政府没收了冰冻房和崔公馆,只留下了“冰冻街”这个名字。
三、花街:篾器与花灯的传说
花街,让人误以为这条老街会有许多花。实则不然,花街之所以得名,是因为过去这里以经营篾器为主,以扎花灯而扬名。在芜湖古城,花街的知名度极高,被誉为“花街有多长,故事就有多长”。
四、接官厅:百官莅临的历史
接官厅,曾是清朝接待官员的场所。明成化十五年(1479年),芜湖知县刘宪从吉祥寺旁划出一块地,作为水上来芜官员的寓所。这里接待过许多过往名人,如明代兵部尚书王守仁(王阳明)、戏剧家汤显祖等。
五、九十殿:神奇的传说
九十殿位于芜湖县花桥镇九十殿村,是一群古建筑,有前殿、后殿、偏殿等。相传元代,水阳江畔的一个山村,因一位蒙古族人掌管而民不聊生。村里母子俩人,儿子水生与村上一个叫水莲的姑娘相爱。然而,水莲却因被迫与蒙古族人通奸而含恨自尽。水生悲痛欲绝,杀死蒙古族人后,逃亡他乡。
六、米捐巷:诉说的历史
清末,芜湖设米捐局,米捐巷因此得名。米捐巷全长100米,宽2米,泥土路面。芜湖米市起源较早,清政府为了加紧对米市的掠夺,于光绪二十四年(1898年)在芜湖设立了米捐局。
七、云从路:姑孰画派的芜湖故事
云从路,曾用名新一大道。芜湖人说起它,自然就会想到当地的杰出画家萧云从。萧云从与芜湖有着生死相依的密切关系,他早年定居芜湖,晚年返回芜湖,辞世后又葬于芜湖。
八、天池路:铁画创始的渊源
天池路,与芜湖的铁画创始人汤天池有渊源。汤天池生活在康熙盛世,原籍江苏溧水人,后逃荒到芜湖,十三岁始,在芜湖一家铁铺学铁匠,从此定居芜湖。
芜湖的地名故事丰富多彩,每一个地名都承载着一段历史,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。让我们在探寻这些地名故事的过程中,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。